經原作者teabox同意
轉錄自Mobile01
***商人喜歡市場越亂越好,因為市場或觀念單純一些,他們就沒搞頭了。***
***現在機油發展近況及數據,都是全氣候了~反而應該參考的是該機油通過哪些車廠的認證或規範,而不是通過台灣觀念及保養場口碑的認證。***
***車子本是消耗品,開車習慣才是重點,良好的使用習慣,按規定保養可以開幾年,零件的壽命,都是可預計的。不必有勤保養勤換油的觀念,物極必反,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
***現在的資訊,歐洲車就是以0w-30,5w-30為主,日系車0w-20,5w-20,5w-30為主,油電車0w-20,也都是全氣候使用。高里程用車(至少16萬公里up,台灣所謂的老車)可建議使用10W-30。***
03/12/2012
台灣機油濾心的濫用
機油濾心的問題前面文章有點到重點,本來還在想說看看有沒有人會去注意,因為後續想寫有點懶了,機油問題就談不完了還能去重視什麼機油濾心嗎?也都太晚了
台灣因為長期市場習慣3000,5000Km換油,還有人當賽車開北高來回一趟就換油了,所以機油濾芯在整個市場就是走向以堪用?就好為前提,一顆50NT的都有人在用,整個市場保養觀念都跟著機油替換的頻率極度扭曲,太貴甚至貴一些許多人就不想用了,反正勤保養勤換油嘛~
so...
02/11/2012
回覆
關於自排油,動力方向機油的更換前面已經寫的很清楚,原廠手冊請大家去看,說過好幾次了,有多少車主在台灣花了許多錢買一台新車(買電子產品都知道要看說明書),連手冊長什麼樣都忘了,台灣的加減看吧。
有興趣的網友也可以寫信去國外原廠,舉例日系車寫給日本原廠,福斯,雙B等寫去德國,用英文沒關係,看看人家怎麼回覆內容。
以動力方向機來說,回原廠就是檢查動力方向盤的部分是否有異音或油滲漏,方向盤轉動是否正常,液位的高低,油況及車況,管路等等檢查,有需要換油原廠才會跟你說,這是技師的專業與判定。絕不是每年或多少里程固定更換,使用情況良好若是五年換車,大部分車主根本還沒動到動力方向機油的部分。
油泥,油泥,油泥...我很懶得回應這部分了,很抱歉。
再來水箱精也是,現在進口新車出廠大部分車種都是添加長效型水箱精,都是建議五年後再更換,建議的里程數更是高到大部分車友不需理會只要記時間,隨時檢查液位即可,更不是台灣新車買來一些車友開始每年做更換。
更不用說更換時先前殘留的水箱精,後來清洗加入的清水(自來水?)殘留跟後面新的水箱精混合,這些的SOP流程很難做到新車出廠時的標準。
有些車友為了省錢買市售便宜的水箱精替換掉新車時添加的長效型水箱精而不自知,台灣實在太多車輛保養上的亂現象,車輛的基本保養觀念絕不是人人一把號,各吹各調,都有一個標準跟技師檢查或判定的專業在,什麼該換,什麼還不該換,在台灣似乎都沒有。
回過頭機油的部分,我發覺這裡許多網友對於機油的使用建議,數據資料及規範等,已經一些清楚資料提供,所以後面小弟加入討論就很少提到這塊了,教學相長,討論是開放的。
02/08/2012
台灣老舊的保養觀點與市場
其實我跟大家都一樣只是開車的車友,討論的內容更談不上什麼專業。
若說這裡大家討論的許多基本汽車保養觀點也是專業,那也是很諷刺的事情。
我自己承認,個人對於台灣的汽車保養其實沒有太大信心(誰不想簡單放心懂開車就好?),這不是在貶低不同的專業領域或個人,當然也一定有人看了上述會不舒服,若有先說聲抱歉。
台灣近期這幾年的教育"感覺"改了很多,很多技職教育都升格為高等教育,我心裡其實有很大的疑問,不管是這裡討論的或去原廠保養的觀察,台灣培養的這些人才都跑去哪裡了?是因為都不在基層,還是?? 學校都教些什麼?
台灣很多幾十年前的車輛知識,保養觀念至今還是感覺沒變也還在討論,整個產業結構也沒改變,也曾經看過有些自稱讀汽修或車輛相關本科網友寫的文章,保養觀念也是很奇特或跟一般市場脫節(很多強調車輛競技觀點),是學校教育或師資也有問題?
如果是所謂的師傅教徒弟換一套改在學校教,那也不必進學校了,一對一教學不是比較好?
以上的言論單純是個人從一位車友的角度,我知道在比較早期台灣技職教育沒有那麼發達,很多台灣車廠高層或管理,高階技術人員應該都是機械科系相關或大學理工出生,一台車從上到下包含許多機械跟電子零件組裝,這真的是一門很大學問,有更多學校裡教的應該也有車輛工程相關學理的部分,研究報告數據等等。
台灣不要說研發車輛了,我看連保養技術都有問題?吸取國外經驗或資訊英文能力有障礙?台灣這幾十年不是也扶植了(講難聽叫保護)許多的國內汽車產業,可以容納許多的人才?還是人才官位變高就換腦袋了或只會管理,基層或保養就擺爛了?
再提一個,大部分車友都覺得台灣買冷門車很可怕,可怕的不是待料問題都可以等,而是台灣保養廠不會修怎辦!?去翻技術手冊一步一步來總沒問題了吧?就是看不懂也不會想去翻才可怕。
所以,對於台灣的保養觀念跟市場,車友大家真的要自求多福,花大錢買車還得不到後勤技術應有的待遇與保障。有空自己做點車輛保養功課有個概念(還可以幫幫眾多苦難的女姓車友,你看多好),目前車輛畢竟仍是以內燃機機械結構為主,自己懂一些的保養,車輛檢查,一生受用,每個車友在一生中都有機會換許多台車。
02/07/2012
自排油,動力方向機油的一些推薦,觀點
日系除了Honda,CVT專用
Eneos super 5
Aisin AFW
美系,歐系
選Mobil synthetic ATF 全合成那隻就好了,不貴但高檔,這支是我推薦所有一般可用車種含日系最佳選擇,自排油做全合成的不多又是大廠。
還有前面有跟大家討論過,自排油不用常換,車子也沒設計加油孔要你換,這又是台灣奇妙保養觀點
若要換最好也用固定的,因為一次卸下來量不多,其實用抽的是最好。
再來,動力方向機油沒事也不要去動他,按時檢查液位就好,減少就是有問題了才需換,這在國外很多人到換車都沒換過,大家有沒注意到國外專門生產動力方向機油的廠牌,一般不是強調異音型不然就是止漏型,意思就是當你會需要換的時候??
網上朋友自己去想想吧~
01/31/2012
之前也有討論過,就是現今機油技術在一般車種使用上,要持續發展克服的不是耐高溫(之前有跟大家簡單用保險套選擇作比喻),而是在引擎工作環境較低溫度下讓油品仍可維持較高流動性,再來就是機油配方的穩定性,這當然也是各家機油廠牌的不同賣點,但本標題機油的趨勢方向我想大家應該要能先看懂。
以下圖片參考,重點不在內容是哪家油品技術,而是油品技術所要發展的重點與圖片要說明的意義
下圖是10W-30(高里程車推薦)及5W-30的溫度-黏度變化比較圖
01/26 2012
台灣機油貴嗎?(其實修車保養技術本身值不了多少,只好往機油撈)也不能怪價錢或選擇太少,因為目前台灣市場就是如此,所以才需要大家多多討論及宣導,市場打開有更多車友去用,價錢自然就能下來了~
大家去想想,台灣最大的國產車製造商是哪個廠牌?
這家每年賣最多國產及進口車的廠牌,原廠現今使用的全合成油品還是5w-50包含油電,大家說市場觀念要如何的打開呢?光在這裡討論?
寫這篇文章其實想談的不只是機油,還有一些車輛的保養觀念,買車相信是許多網友在人生旅程中或給家庭的重大投資,車子從製造,販賣到保養整個市場何其大,技術本位的東西也是許多技師,保養廠自己把格局做小了,能賺的也就那些殺雞取卵的事,最終再笨的消費者車友也不是傻子~
舉例:
台灣的原廠為何會怕甚至禁止車友自備機油,或反過來想,眾多車友為何要自備機油?何需這麼累?會懂賺錢的人怎怕錢被人賺呢?因為保養廠知道自己的專業提升不了也不受認同,技術本身賺不了錢因為也沒什專業,只能繼續的殺雞取卵下去,勞動所得才會跟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大,任何勞動本身其實也需專業。
01/02/2012
機油與套套^^
機油的選擇呢就像選套子一樣,有人就喜歡堅持用厚的,說用厚的較安全
其實這些人腦袋怎想的大家也都知道,只是他們自己以為別人不知道或不懂他們想的(堅持的)
討論機油還是回到車子本身原廠的認證或推薦,個人喜好請擺第二吧~
08/08 2011
想到大家參與文章討論也一段時日了,今晚要跟網上朋友們解釋的是:
我們討論的目的是先求取簡單基本的觀念,而非專業知識。
就如同醫師面對病人,你要給病人先有一些基本正確的觀念,而非教他醫學專業,台灣常常是反過來(社會才會這麼亂)。
沒有正確的觀念,只懂半套的專業有時比無知還可怕,容易把小聰明用錯地方。
03/02
Total Base Number (TBN)
TBN is a property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engine oils. It is defined as the oils' ability to neutralize acid. The higher the TBN, the more acid it is able to neutralize. This quality is also referred to as alkaline reserve and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amount of active detergent contained in the oil. New engine oils typically possess TBN's from 5.0 to 15.0, depending on manufacturer and intended service. As the oil is used, it becomes contaminated with acids and the TBN drops. Generally, TBN levels below 3.0 are considered too low and indicate that the oil should be changed. One cause of TBN depletion relates to the use of low quality, high Sulfur fuel. During the combustion process, this Sulfur turns to Sulfuric acid and in turn, accelerates TBN depletion. As discussed previously, overheating and over-extended drain intervals can cause oil oxidation. The products of oxidation are acidic and will cause the TBN to drop.
Total Acid Number (TAN)
TAN is a property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industrial oils. It is defined as the amount of acid and acid-like material in the oil. Oxidation and nitration resins make up the majority of this material. As the oil is used, acidic components build up in the lubricant causing the TAN number to increase. A high TAN number represents the potential for accelerated rust, corrosion and oxidation and is a signal that the oil should be replaced. Critical TAN numbers are dependant on oil type. Typically R&O and light duty oils have a maximum TAN of 2 while anti-wear and EP oils may have maximum levels of 3 to 4.
TAN - TBN Ratios in Engine Oils
TAN by itself is of limited value in determining oil condition of an engine oil due to the fact that it represents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acid-like nature of anti-wear additives found in most modern engine oils cause a high initial TAN. Greatest benefit is derived from the TAN by comparing it to the TBN. TAN increases in service as TBN decreases. The point at which these two numbers meet has been indicated as the maximum useful oil change interval for that type of engine in that type of servic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when TAN exceeds TBN, engine wear accelerates at abnormally high rates.
02/25
看油品本身在高低溫環境其流動特性
其實看數據就知道,引擎工作環境在攝氏100度高溫時或以上,各類油品的黏度差距其實很有限,溫度往下跑,攝氏40度時流動性差距就已經拉很大,所以一般就理論來說,時常短程市區行駛的車輛,選用流動性較高(低黏度)的機油,省油性會更明顯。
當然,測市區行駛本來變因就比較多,所以一般人測油耗還是以中高速路線行程為主,間接忽略了低黏度機油在市區短程行駛時的卓越省油性,冷車發動引擎到正常工作溫度前對引擎的保護性,也縮短啟動及熱車時程。
可惜台灣太喜歡強調高黏度機油對於耐高溫的理論,殊不知早期的礦物油對於耐高溫技術就已經發展得不錯,我們的廚房沙拉油也很耐高溫,不然敢下肚?重點是油品的穩定性及持久性,添加劑才是重點!
真正要克服油品本身的特性或說技術的,在較"低溫"環境能讓油品仍然有良好的流動性才是關鍵的難題。
這也是我們也必須參考某油品其黏度指數(VI值)的原因。而高黏度機油發展最大的劣勢也在這裡。
這也是為何市面上0W開頭的低黏度機油很多,但你很難看到大廠願意出所謂的0W-50,0W-60,5W-60這類機油,添加劑的比例或穩定性影響很大。
02/14
全合成機油使用與否?
黏度指數之於低黏度全合成機油,為何有較低的添加劑使用風險與成為趨勢的主因之一
這要怎麼說呢~以台灣5000km或半年甚至不到,勤保養勤換油觀念,用全合成是浪費,更不用說一些長效油了~
那我的建議或個人作法是10000km或一年更換,使用大廠全合成機油跟正原廠機油濾心,相較國外這已經是縮短保養間隔了~
其實使用全合成機油的另一個好處是,其viscosity index(黏度指數,不是指一般黏度數據)較傳統礦物油高,也就是油品的流動性受高低溫差的影響較小。
選有廠牌的機油,上述觀點也是主因,比較有保障。畢竟有些不知名油商為了打響口碑或短期效果,為了讓黏度指數數值很高,加入過量的添加劑,則油品的穩定性或壽命風險也會大大增高,尤其是高黏度機油。
這也是為何大廠很少願意做或標榜0w-50,0w-60,5w-60的這類機油,這也是本篇討論低黏度機油的優勢及成為全球趨勢的主因之一。
02/09
01車友同好們~
搜尋,最近論壇火熱的"果凍"神油也很精彩喔~
危機處理閃的真是太好啦~馬上有粉絲幫忙緩頰~
建議:
車友真的要注意油品的來源跟品牌,提升自我保障意識,其實這家油在所謂的台灣車友家族間推銷已久,台灣一些自創機油除了口碑的流傳,整箱算你便宜一點點,都說成本高,搞得好像在做良心事業~
很多API節能標示等等都是自己亂加~(有所本喔~)
這家爆新聞的果凍機油原本是我一開版就想點名的台灣神油之一~
不過呢~實在不想降低格調去一一針對性的點名,只會讓有心人士藉機模糊焦點打爛仗,把版面搞臭。
反正堅持把一些對的資訊繼續的流傳討論,任時間日久,經得起考驗,觀念越單純且方向正確,則也能避免網上一些車友花錢學經驗~
1/24 文章內容聲明
teabox wrote:
~關於"賽車機油"的迷思~
不管是甚麼油,只要是市售規格符合規範的機油,其建議里程及適用車種都可以按建議定期更換即可。
市售許多標榜賽車機油(racing)或字眼的機油,只要有品牌且能一般市售,都是一種商品行銷爭取車主認同。
"真正的賽車機油"用在愛車小心提早下課。
比賽用油是沒有在考量什麼清潔性,防積碳或長效性,有時一場比賽下來即更換油品。
結論:
不要花大錢或通過特殊管道去買特殊用油(非市售規格用油)。
首先,我把前面一開頭就寫在文章裡的一段放上來佐證,很多人似乎是拿我寫過的觀點然後一再提醒我要注意所謂的"賽車機油"討論?
甚至,關於0w-2,0w-5,0w-10國外這類機油產品,我為何要放上來給大家參考,用意為何?
這部分前面就有一些網友不斷的放上來質疑,說我引用錯誤資訊或誤導他人或不知道SAE的規範,我一開始都只是笑笑當作網友轉移討論的焦點,因為我寫得很清楚,沒有的資訊也不會自己加上。
先前不是也有一位網友受到部分網友影響,也認為我寫的是錯誤資訊的引導,不相信Red Line(紅線)有出0w-5,0w-10這類高流動性的機油產品,當我把網址給他,他也承認了這些資訊及產品是有的。
那既然SAE還沒有規範這類的產品,我為何會放上來給大家參考,中文"參考"兩字應該不難懂。
小弟中文雖普普,但一向很重視用詞句的精準度。
有關這類低黏度(高流動性)賽車機油的討論,用意就是要讓大家去了解台灣喜歡LDS講的賽車機油跟國外真正所謂的賽車機油有何不同或產品選擇性差異,針對的是這部分給大家參考。
台灣一向有所謂賽車機油就是高黏度,保護引擎,馬力增強拉尾盤的觀念,我藉由Red Line這個台灣也有進的品牌,讓大家自行去比較台灣跟國外的產品選擇性差異。
而這類高流動性機油(0w-2,0w-5,0w-10)產品歸類為何也可以是在應用等級較高的(drag racing)拉力賽系列,而不是一般高黏度的racing系列~
以上這些資訊是一起放上來讓網友車主參考,並非要大家去使用這類賽車機油在一般用途車輛上,也不鼓勵,一開頭就寫得很清楚。
除非後續有車廠把0w-10這類的機油放在手冊規範或認證,就像0w-20機油現在的普遍一樣。
1/19
機油呢~其實早期引擎的技術用礦物油也是嚇嚇叫。
台灣的問題是使用觀念跟不上產品更新的腳步,甚至有所謂的台灣國產車原廠帶頭混淆車主基本的保養觀念,1000換油因有鐵屑的觀點也是深植人心。光一個簡單的油尺上下限,機油的添加量,即使手冊有寫,隨便開一個討論也是各說各話,各唱各的保養觀點。
這也是造成,歐日系進口車代理商保養廠早已經使用5w-30黏度以下合成油,合乎規範的油品,台灣日系國產車如toyota,nissan原廠還在用5W-50的機油。
更好笑的是記得前面有網友反應,all new teana自己台灣手冊寫"強烈"建議使用5w-30合規範的機油,nissan原廠卻只有 5w-50的全合成油供選擇,不是自打嘴巴~
車主若強烈要求,還要加錢跟"隔壁"infiniti保養廠調料5w-30的機油,infiniti VQ引擎都是3500cc起跳。
簡直當白痴耍消費者,而沒有意識或無法接受新的資訊或遊戲規則的網友,只是小聰明想法很多,有時想想也沒什值得同情的。
隨便舉個現象,就如同勤保養勤換油的觀念,也製造更多污染,同一顆卸油螺絲上上下下拆卸是別人正常保養的好幾倍,加上台灣技師的素質,引擎室弄得髒兮兮,引擎開不壞卻常常在漏油搞崩牙,再攻牙,不行換油底殼,我看了都好笑。
變速箱就更精采了,只能說車子本是消耗品,開車習慣才是重點,良好的使用習慣按規定保養可以開幾年零件的壽命都是可預計的。不必有勤保養勤換油的觀念,物極必反,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如果是自己的許多小聰明害了自己還花大錢,喜歡聽口碑,聽人講,聽地下電台賣藥,那只能說自己造業自己擔,不值得同情罷了~
01/11
先前有網友問了一個好問題,也是長期台灣用油市場的亂象根源,一些車主也會開始有疑問,為何不照國外車廠手冊建議或規定的機油號數,里程或時程間隔在台灣使用呢??一定是台灣氣候嚴苛,環境惡劣,走走停停等等去猜想。
我常說台灣日系國產車在地幾十年,有時保養觀念,品質往往不如買進口車。
台灣VAG旗下車款保養廠跟國外原廠一樣,也是全面使用長效0w-30的機油,幾乎所有歐系進口車款如雙B,也早就是使用5w-30的機油,
我打上幾乎兩字~AMG,保時捷等等是推薦美孚0w-40,先不在討論範圍
而台灣日系國產車原廠還在使用5w-50,5w-40的機油為主,自己都不按照車廠原廠的建議規範去落實,觀念老舊,油品要加滿上限甚至超加,則台灣亂象根源之一其實也是這些在地幾十年的所謂台灣國產車原廠。
國外原廠強烈建議油電車要加0w-20的機油才能發揮其優異的省油效果,請問來台灣經由國產代理變成加甚麼??大家可以去看看,都不用猜。
其實,之前網友在吵的自備機油問題,如果台灣原廠保養廠自己真的站得住腳,落實使用建議或規範去實施,那就硬起來,我想台灣也不會有那麼多車友在保固期內敢用黏度5w-50,60以上的機油或新車上。
5w-40這號數雖然還是有一些品牌通過車廠認證繼續上市,但早已走入非主流用油,現在新車各大品牌手冊幾乎已經看不到建議這隻油品,不管是歐日系。
現在的資訊,歐洲車就是以0w-30,5w-30為主,日系車0w-20,5w-20,5w-30為主,油電車0w-20,也都是全氣候使用,給大家參考,有時候很簡單資訊很透明的事情,按規定去保養,車友不要想太多!
至於台灣最喜歡講的賽車機油,國外高階產品已經一堆0w-2,5,10的產品,為什麼??
光拉轉數,你黏度高就從頭輸到尾了,加油精徒增加黏度降低引擎效率,弄巧成拙,那就更可笑了,前面已經有網友貼一篇實驗文章。
12/29
***如何看機油號數SAE***
以5w-30來說,W代表英文的Winter,這大部分網友了解,在引擎工作溫度較低時,機油的流動性越好,越省油,並非專指適合寒帶國家使用,這是錯誤的觀念。
所以我們才會常說,同廠牌0w-30比5w-30比10w-30省油也貴一些。
我先引用下面Eneos新日本石油5w-30與10w-30的比較圖表
雖然是日文,但圖表是漢字,清楚的說明:
引擎工作較低溫時,5w-30與10w-30有越大的黏度差距(黏度越低),當引擎溫度越高,則黏度越來越接近,最後交叉,在極高的引擎溫度下(非正常引擎運轉溫度),5w-30最後反過來有較高的黏度表現。
而在圖表"實用域"溫度,也就是正常引擎的工作溫度範圍是在交叉線之前,一般不會產生5W-30較耗油的表現。
也就是說,圖表還告訴我們,W前面數字越低,在引擎工作前到開始工作後,引擎工作溫度較低時,省油性越大,機油的流動性越高(黏度越低)。
這也是為何5w-30比10w-30貴的道理,而一般5w-30都是全合成用油,而有些10w-30還是礦物油,機油的技術跟發展也是持續在進步。
同理,0w-30會比5w-30貴一些且省油。
所以有接近的價位跟品牌,差不多的價錢有0w-40讓我選,我更不可能去選10w-40的機油,這裡之前許多網友推薦台灣氣候炎熱,用10W開頭甚至15W開頭的機油就好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反而幫中油大賺一筆。
這也說明現在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也是用5w-20(日系),0w-30(歐系)的機油,成為主流。
結論:經常性市區短程行駛的車友,對於0W開頭的油品有更佳的省油效果提升,熱車也更快。
PS:
我建議大家有機會真的要去試試5w-20的機油(尤其特別針對日系車),因為它的黏度(流動性),跟30相比差距,比30跟40的差距大很多,也就是省油效果是更加的明顯。
12/16
0W-30跟5W-30的選擇
一般選5W-30,也便宜很多!
(其中又日系機油品牌較省油,ex:eneos,FK等等,油門感覺也較輕快,但比mobil(不以省油性見長)貴,讓網友去取捨)。
日系頂階鐵罐castrol edge 5W-30我覺得較挑車種,我用起來"感受"普普(不是好壞喔~),有朋友覺得OK,評價兩極,但在台灣比eneos新日石便宜,eneos許多人用習慣就是覺得好用,所以很多愛用群支持,連costco都進來搶錢,尤其是5W-30這支。
0W-30這規格是歐系高階油品主流規格,照理說高低溫流動性都應比5W-30好,但因為這支在歐規都是全合成長效用油,以台灣保養觀念去用太浪費。
而且我看過報告,0W-30歐系的長效油其省油數據沒有某些日系的5W-30好看,只可以確定其在冷車發動引擎時候,對引擎的保護一定比5W好,這是0W開頭油品的價值,給其他版上網友參考。
至於油電車朋友
絕對較適合0W-20的油品也是原廠規範,只是台灣不好買。
要說加0w-20的機油有何問題,我之前在台灣全天候都加這個號數,很多人都是自己嚇自己。
國外許多人是不想用到那麼高規的機油才用5W-20,不去試永遠不知道別人喊爽甚麼,國外0w-10的機油也越來越多了~跨出去吧~
~關於"賽車機油"的迷思~
不管是甚麼油,只要是市售規格符合規範的機油,其建議里程及適用車種都可以按建議定期更換即可。
市售許多標榜賽車機油(racing)或字眼的機油,只要有品牌且能一般市售,都是一種商品行銷爭取車主認同。
"真正的賽車機油"用在愛車小心提早下課。
比賽用油是沒有在考量什麼清潔性,防積碳或長效性,有時一場比賽下來即更換油品。
結論:
不要花大錢或通過特殊管道去買特殊用油(非市售規格用油)。
12/15
許多網友要注意國外的里程數單位跟台灣不同,1000mile=1600km,台灣的保養手冊希望你多進廠保養,"長期下來保養里程數間隔都已經自動縮短了",台灣有人甚至還把一些怪觀點帶去北美問技師怪問題被笑。
例如國外建議10000mile保養,台灣保養手冊乾脆要你10000km保養也因為整數,然後再加上台灣氣候拉~走走停停啦~環境嚴苛啦~三五千換機油保養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一開始也認為台灣市場跟機油消費觀念很有趣,長期下來,一般保養廠5000km換機油這5000整數的數字是怎麼來的??根據在哪裡?
我想了很久,最合理推測就是上面的想法,英里自動變公里,環境嚴苛再減半,而且是早期喔~(現在機油技術比以前好很多,國外許多的保養里程間隔也自動拉長許多)
有網友也要自己去想想,台灣一般的5000公里保養換全合成機油,除以1.6等於在國外約3000英里就要換全合成機油了~大家自己去類推台灣其他油品的換油頻率(有些還根本不用換只需檢查也照換)~
台灣機油本來就不便宜,看看中油10W-40賣的價錢就知道。這幾年的價錢較合理的原因是當初costco的油品引進跟賣場通路逐漸打開,網上的討論等等~
不過這些也經過一開始台灣保養廠放出耳語戰術的階段來打擊賣場的油品,如假油說啦~分裝油因為有台灣XX配方比原裝油好耐用啦~等等
所以大家會發現前幾年有一段時間網上跑出很多甚麼假油,賣場油不好,台灣分裝油配方等等的討論,然後就還會有網友因噎廢食跑出來說怕假油用中油,間接幫中油大賺一筆。而這段時間也是小弟在台灣第一次自己買車的時期,所以做了一些功課跟看了部分相關討論而有發這篇文的感想,有商人就喜歡市場越亂越好,因為市場或觀念單純一些,他們就沒搞頭了。
待過國外,看到類似台灣中油10W-40的價格或一些分裝油,根本不屑一顧,憑甚麼原裝進來號數更高階的全合成美孚一號0W-40會比較便宜?
有便宜更好的油為何不用?假油恐嚇說?costco是台灣打破市場通路銷售的先行者之一,賣得好其實還賺很大也是應該。前面有網友說大潤發賣0W-40已經比costco便宜了,可見台灣說小也不小,看市場的開放程度罷了~
所以這裡許多的網上車友希望有更便宜的油品選擇,除了一些觀念的改變配合,看看國外油品市場的發展與造車工藝新的觀念,則市場越開放,選擇也越多越便宜,很簡單的道理。
12/3
台灣汽車油品更換時程的討論,有拜有保佑
其實國外機油真的很便宜,我相信以現今的流通資訊已經不是秘密。
看看國內的用油習慣,5000,3000km換油的大有人在,甚至讓我遇見北高來回一趟即換全合成機油的車友,技師私下跑到我旁邊都跟我說那人瘋了(這人在某金弘笙似乎很有名)。
台灣車主手冊大部分也都會在保養時程上縮短時間,所以我都會建議網上車友能多多參考國外原廠的手冊為主。這些都是台灣原廠或民間保養廠遊走灰色地帶的部分。
有去保養廠保養的網友可以去注意附近水溝蓋跑出的特殊味道,小小台灣的油品市場真的很不可思議,每年換下來的油品真的嚇死人,不只是機油。
以美孚Mobil這家世界最大品牌來舉例,台灣大家現在一般最常選用的Mobil 1(美孚一號)在國外就已經是市售規格最高檔的油品了,國外許多的車主,包含幫toyota,honda及各家車廠原廠代工的機油,都沒選用這麼高的規格。國外一堆兩三塊美金的機油。
而我們台灣車友不但一般都是習慣選用全合成最高規格的機油或歐系長效用油,很難想像會有5000km甚至3000km就換油的習慣跟需求,但長久市場就是這樣發生了,真的很不可思議。
以Mobil這家大品牌進來台灣,其Mobil 1(美孚一號)國外最高規格全合成系列,國內能壓在2XXNT初頭,照理說其他大部分的機油品牌(包含中油)價錢應該都沒甚麼競爭力,更不用說台灣自創品牌或分裝神油了,但事實是台灣油品市場大小品牌依然是百花齊放。
我上面的只是舉例,並沒有推薦大家去選用Mobil的意思,我只是希望我們大家能一起去思考很多長期下來不合理的換油及選用觀念,我相信也有很多車友是已經懵懵懂懂知道,但選擇消極不願面對,所謂有拜有保庇。
事實是台灣的保養廠或技師有很多都是打混心態,常常聽到有車友洩油螺絲因沒有使用扭力板手搞到崩牙的。不保養還好,勤保養以為有拜有保佑的心態,結果越搞越糟甚至反而花大條的。
像之前BMW原廠手冊跟你說現在的自排設計是長效用油,非特殊情況,正常使用年限不需換油。但到了台灣情況又不一樣了,結果有人因新舊機油冷熱問題,反而傷了變速箱,因小失大案例層出不窮。
大家每次保養的時候可以注意,大部分車種自排油其實不像機油有加油孔設計,一般的換油都是由油尺地方加入,一次洩油下來一般也只是三分之一的容量。
其實現在的車款變速箱設計,基本上只留油尺部分希望你能定時檢查一下油量,不是要你常換自排油。(何況台灣大部分保養廠自排油都有超加的問題,若有網友想了解,後面可以討論)
變速箱的問題,使用習慣反而比較是該注意的地方。
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
我承認每隻油品有其配方及使用感覺上的差異,這我相信大部分的車友都可以感覺得出來。
但有這些感覺上的差異只能說是每隻油品的特性,並不代表或等於油品的好壞。如黏度高的機油,一般引擎運轉聲音會較小,給人較順的印象,事實是增加不少內部運轉的阻力。
這也是個人不神話品牌,但是建議大家還是選用大廠有認證的品牌,畢竟選擇大品牌的油品來使用是多一分保障,也不用給自己找麻煩。
引擎大小聲跟所謂的衰退感也並不能代表油品的好壞,有添加油精跟沒添加油精的,使用上感覺也會不一樣,但添加油精經證實對車輛的使用並沒有好處,原廠也不建議。
許多的觀點不釐清清楚,則台灣的神油市場或說品牌永遠都是百花齊放,能有生存或奇奇怪怪口碑流傳的空間。
part 2
跟網友分享一些想法~
談台灣的醫療除了健保點數的補助多寡,其實也不免慢慢走向服務業了~
論職業一個是醫人一個是修(醫)車,也許執掌不同,但原本態度應該是一樣的,雖然只是理想。
今天這個社會還是需要給有良心有道德的從業人員一個生存的空間,他也許不善包裝或無法成為別人口中所謂的名醫。
(只是舉個例)
同樣是感冒,有人給藥病人吃一兩天就好了,有的要長一些,只看眼前療效,如何辨別誰是有道德或醫術好的醫學人員?要配特效在合法範圍或灰色地帶用量給藥,也不是配不出來。
我相信每個人的自我道德要求及高低都不一樣,為五斗米折腰的身段也不一樣,誰都不是聖人,也許當你生病的時候,你必須信賴您的醫師,也許病人也沒有太多的選擇。看全世界先進國家,醫療水準及醫師待遇絕對是指標也是最後一道防線,窮的國家人民沒有太多生病的權利。
但車子不同,如果是我,我會選擇有品牌有保障的產品用在自己的愛車身上。
至於一些台灣品牌誇大的油品效果,義大利,德國產地隨便貼,我是連考慮都不會。
試想上面所提到的給藥處方例子,一般大家在意喜歡的"油品效果",難道有認證的大廠做不出來?還是國外車主都不懂或較次等?合不合規範罷了~
又如果添加XX配方或油精效果這麼明顯,連原廠都知道,那為何車主手冊要告訴你請不要任意添加所謂的油精,更不用說這加入的物品其成分是甚麼了~
簡單說~愛車勤保養都很好,但觀念的正確與否才是最重要的。
發發牢騷,可跳過~
每次看到我們自己台灣人小聰明很多,對於效果或口碑非常的熱愛(我不好意思說短視),包含看病也是一樣,你看地下電台賣藥的商機有多大。每個醫學院學子畢業即要面對極大觀念上的挑戰,光靠健保補助雖不至於餓死,但也要看別人吃香喝辣。
有時"想通了"只是早晚,心一橫,病人喜歡看到的療效很快就出來了.....
如果這個市場及社會觀念想法越多就是如此,那所謂的道德良知也只能先放腦後了,更不用說來要求商人了.......
************************************************************
原文:
鄉親啊~機油選大廠的就好,比較有保障。也不要再加甚麼5,10w-50,10w-60這種台灣賽車機油了~一些車款5w40都嫌太厚! 台灣氣候一點都不特殊,四季如春好極了~
去看看現在機油發展情況及數據,都是全氣候了~反而應該參考的是該機油通過哪些車廠的認證及規範,而不是通過台灣觀念及保養場口碑的認證。
台灣許多分裝機油或自創神油讓你開起來順或所謂晚一點衰退的假象,其實是加了一些類似機油精的添加物,長期使用對愛車反而不一定好,尤其是新車!
大家去思考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許多人說國外大廠mobil的機油不好,甚至比不上金色台灣分裝(近期改新加坡)的mobil機油,大桶油進來台灣分裝比原裝貴?
難道台灣的神油實力跟配方是世界F1級的?超越世界機油大廠的各項專利及研發??
小弟日系車在台灣加0w20的機油(原廠建議)或省一些加5w20的機油已經好幾年了,拉轉嚇嚇叫,給省油建議從來不會只要人"自宮黃金右腳"~
從沒有油泥或任何不良情況,台灣的一些觀念真的跟其他地區脫節不是沒原因
PS:
大家知道現在國外最頂級的全合成0W-10的機油有多貴,台灣賽車級5W-50的機油國外有多便宜嗎(甚至在市場已經找不到)?
想要油越厚越好,然後加一堆機油精就是神油了~何需技術?難怪台灣機油商真是笑呵呵~
4/29補充:
小弟發文的重點不是在要大家跟我一樣使用XW-20系列的機油,後面推薦的部分是個人(日系車)心得及使用,因為其省油性確實比XW-30要再明顯許多,以一罐180左右的機油(剛去查5w-20)有這樣的省油性也划算~並非推薦甚麼神油給大家,只是推薦號數的使用及建議,因為台灣的氣候都很適合~
後面提到牌子部分是因為有網友在問及PM的關係~
我的重點是,為何台灣分裝或自創品牌的機油比國外原廠或原裝的貴?研發技術高?私自添加油精?
拿台灣大廠來說好了,免得說我打擊特定行業利潤。
以mobil為例,為何台灣分裝的機油(近期改新加坡)只因為把瓶身弄成"金色",就比國外原裝進來的貴?同代理的虎牌不也是這樣行銷,這不是台灣市場的怪現象嗎?
回覆:
說到底現今沒甚麼市場行規秘密說法,現在資訊流通從世界各地回來的人也不少,包含人家對岸,東南亞國家現在用什麼號數的機油?
台灣就是機油市場一團亂沒人再管,就是廠家及保養市場在刻意引導~
這幾年一些資訊慢慢開始流通,尤其costco當初賣機油影響市場很大,這幾年好一些些,後面不是也開始出現台灣分裝的比原裝好的耳語?私自添加XX配方?油精?
為何機油代理跟保養市場結合炒作機油利潤,說好聽是維持他們的利潤,我們大家一起買單也沒人管呢?
我說的無關主不主觀,我後面敘述個人使用心得沒有強迫他人要跟我一樣
何謂公不公道?台灣機油市場亂多久了?反正小弟不是第一個反應,沒做功課,所以大家要去習慣?
現在十年以上老車有多少?台灣現在有七成以上的日系車,都是新世代的引擎。歐洲車系長效機油都已經是0W30的範疇,何況日系車種。大家在討論之餘真的有去細看原廠及機油使用規範及建議。
台灣氣候很特殊?氣候惡劣?台灣有多大?真的是這樣嗎?哪為何台灣的機油市場有八九成以上不採用原車廠(不是台灣原廠修改的)建議的號數去使用?
提到神油說也不是小弟自創,討論至今,還沒看到有人解釋:為何同品牌機油來台灣分裝的油比原裝進來的貴??
4/30
跟大家提供一個網址,參考甚麼叫"賽車級機油",別人的發展情況到哪裡!
系列:
*0W-2
*0W-5
*0W-10
你絕對沒有看錯!
http://www.latracingoils.com/racing-oils
我為大家翻譯一下約略介紹重點~
"the highest quality Group IV and V synthetic base oils"
該油品是使用最高品質第四類跟第五類合成基礎油
feature:
• High RPM protection
• Reduces internal friction
• Extreme wear protection
• Maximizes horsepower & Torque by as much as 6%
特徵:
高轉數保護
降低內部機件的摩擦
極端抗磨損保護
加大馬力及扭力6%
Applications
Recommended for high output horsepower such as ProStock Bike, ProStock Drag Racing, NASCAR, off-road racing and Turbo Charged engines found in imports with high boost levels.
這是應用在需求高馬力輸出如NASCAR,拉力賽,越野賽事, 高增壓引擎用的機油。
新增台灣車友最喜歡的機油品牌之一的Red Line(紅線)的產品規格,我們來參考一下人家的發展情形。
一般(racing)級機油號數是:
http://www.redlineoil.com/Products.aspx?pcid=1
5w-20
10w-30
15w-40
15w-50
高階拉力賽車機油(drag racing):
0w-2(2WT)
0w-5
0w-10
20w-60
一些心得分享~
給網友建議,國外機油沒在加超過上限的,原廠規定就是不低於下限就好,一般5~8分滿OK~
不然還設什麼上下限幹嘛呢?
小弟在美西待過一段時間,大家知道美國一些地區沙漠型氣候有多炎熱嗎?,美東南比台灣潮濕的地方也有,大都市開車更是走走停停。
我們台灣的技師跟國外技師差在哪裡?不是輸在聰明才智(我們都勝),而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我回國外的車廠保養,常看到技師當場在翻手冊及相關資料做確認,按照相關流程去做,我很放心。別人的資訊跟觀念是不斷的在update。
而台灣不是,台灣技師搞師徒制土法煉鋼佔多數,一套幾十年前的許多觀念代代傳承,只靠經驗。不懂的地方也不會去翻手冊,也怕被人說不專業,就給你開始胡搞了~連最基本什麼機油加幾罐?自排油加多少?都給你抓個大概或整數就倒了,管他手冊鬼畫符甚麼~
這些態度上的差異,日積月累落後別人實在太多了~
****************************分隔線
其實,大廠牌來台灣分裝機油會改金罐賣得比國外原裝貴(多此一舉),還不是要維持民間保養場的利潤,但身為大品牌又不敢放棄賣場流通市場這一塊,只好雙線並進喽(原裝,分裝都賣)~
大桶油來台灣分裝,對一些國際機油大廠而言根本多此一舉,其目的就是提高利潤來保障保養廠通路,換包裝(最好看起來更高級)跟國外自己產品區隔開來。以前台灣機油的市場幾乎都是一般通路保養場在主導,以前半瓶水台灣師傅跟你說你買的油不好或規格不符,你敢加嗎?甚至機油大廠都不敢得罪一般民間的保養場,因為所謂的口碑也都是從一些保養廠流傳出來或推薦,要不然怎會有神油市場出現呢?
但是時勢所趨,現今在賣場買油甚至一起做基本保養或自備油品的車友也越來越多,我想機油大廠也不想放掉這一塊賣場通路,所以就變成這個情況。
添加什麼XX配方其實都不是重點,人家歐洲的長效油來到0W30號數,靠的也不是添加XX配方。真正的機油技術也不是靠事後加了甚麼配方或油精。
喜歡添加油精後感覺的車友,買便宜的礦物油自行添加油精即可。
畢竟現在資訊越來越流通,許多消費者不再只聽信保養廠的"簽約"機油而選自己想要的機油來使用。
補充:
加5W20或0W20這類機油還有個好處,只要你加過一次,也不用怕加到假的,因為上路過一次就知道明顯的不同在哪裡。還有這類黏度低的機油,台灣一般神油廠或假油不會去仿冒這種規格的油,容易穿幫成本也高,當然是仿冒黏度高的加些油精,你也不容易分辨,國人也比較容易接受。
還有每次都想強調一次,機油請加5~8分滿,多出的就帶回家不要怕浪費。只要是台灣的原廠或保養廠要加那種多出0.5罐的,請直接扣掉那0.5L,省一罐機油錢只要整數罐就好,絕對沒問題及對引擎更好∼
沒辦法,我真的是好人大家要相信給小弟鼓勵啊∼
挑戰台灣許多人根深蒂固的用油觀念是很辛苦及吃力不討好的,現今在台灣推薦較稀薄的用油觀念,連台灣神油跟假油都對這一塊沒興趣啊∼成本也高,市場又小。但對懂的人,嘿嘿∼絕對是用得愉快又便宜又省油好拉轉,好處多多。越多人不敢用其實是對小弟這種用油族群是好的,才能買到更便宜的油啊∼
****************分隔線
機油添加量問題討論:
原廠手冊所列的機油公升數是指"容量",不是建議添加量,是讓你參考知道他的原廠設計容量有多少。手冊會告訴你請定期檢查機油含量是否在油尺上下限之間。
車廠會制定所謂的油尺上下限,就是告訴你不要超加也不要低於下限,只要在之間就可以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否則何需制定上下限?只是台灣許多保養廠為了多一罐機油錢利益,觀念有點扭曲。
甚至你可以說,只要機油不低於下限,對車輛本身都不會有問題,因為車廠會訂出下限的標準,其在各種行車因素都已經考量進去了,不會給自己找麻煩(請勿如有些網友或台灣保養廠自行想像行車狀況如上下坡,這跟扯台灣氣候用車環境走走停停嚴苛是相同道理)有哪本國外原廠手冊列出機油請加到上限或建議的呢?
有吃機油的車友遇到油尺接近下限甚至以下一些都先不要慌,趕快補充即可。機油(尺)量本來就是要有定期檢查的習慣,也不是加高黏度機油就是保障的心態。
這也是為何許多日系原裝機油都是設計4L甚至3L鐵罐裝的原因,就是適合大部分日系車款的機油使用量,不會有台灣保養廠建議4.5L或3.5L的情況,只為多賺一罐機油錢。
5/19
其實台灣的市場很奇妙,常常還推廣什麼省油技巧跟裝備,真正在眼前能省油的也最簡單的方法反而不知道或不重視。
藉由機油號數的選擇是少數真正有科學及實驗證實能達到節能(省油)要求的的方法,也是最簡單最輕易能達到省油的方法,效果卻最明顯,而且遠超過即使多出來的機油錢,而台灣許多人盡去相信坊間一些省油配方。
台灣機油多好賺呢??看看中油賣10w40的價錢就可以知道了,許多人還幫忙宣導台灣氣候加10W40的就好,沒省到油不說,中油可是配合市場樂得很
10w40,15w40這些號數機油在國外都是最最便宜到不行或算桶的機油。
可以再補充的有:
較新的油品資訊來說,現在市面許多廠牌0w-20的油品有分強調節能款與一般或競技款,當然價格也不同。
而所謂的節能款,其應用範圍確實有所限制,一般不適用在高速大排氣或增壓車款,如你網路搜尋到的新日本石油ENEOS 0w20應該是指有標明ECO的節能版,所以運用範圍會有所限制。
但如果是強調正常款或競技款,不管是0w20甚至0w10以下的油品,運用在一般車款甚至是競技用途都沒有問題,我開頭前面舉例一些國外機油相關網站給大家參考就是這個用意。
油品選擇除了最基本的參考國外車廠手冊,油品本身的運用範圍及通過的認證也要參考,畢竟0w20(不含)以下黏度的機油是屬於比較新的運用範圍,但多已經運用在一些競技車款上。
5/26
給喜歡添加油精或來路不明調配神油的網友一點參考:
車主手冊開宗明義就告訴你別加任何油精或添加劑
另外別以為加了只有好沒有壞,其實油精可能破壞機油化學平衡,一般油精未經認證,非常可能含有重金屬,造成燃燒室更容易積碳(造成熱點),引起爆震甚至破壞觸媒,原本已調配妥當的機油配方,你還要當化工人員重新調配嗎? 用合成機油已經夠浪費了,有誰是用礦物油引起縮缸的?站在賣方立場,別說有人3000公里換油,最好是每燒完一桶油就換,多多益善嘛! 在此建議想加的人就加吧,至少促進經濟繁榮。
再看看台灣有哪些原廠保養清單裡有油精選項的?已知某些類別油精是產生油泥的元凶。
既然選了合成機油使用,一些化學調配比例都已經幫你調配好了,請勿自行再亂添加所謂的油精。
10/10
這次好事多有進mobil 5w30全合成的機油,看來台灣用油市場也慢慢在改變了~這很好,網友多一些選擇。
售價目前比0w40便宜,有興趣的朋友要把握機會,想辦法借卡也要去買,真的不錯,之前都是要經由水貨管道較貴。不過這隻是一般用在汽油車款喔~
習慣5w30有了符合原本車輛手冊上的機油號數使用建議,慢慢地就可以往0w20全合成油品邁進了
以現階段而言,建議車友使用5w30會比0w30經濟實惠許多,省油效果差不多,當然歐系0w30主要成本較高在於節能長效用油及較佳引擎啟動保護~但長效用油來台灣都浪費居多,因為台灣愛車神人很多,保養廠也想多撈,通常都會自動變短效
PS
令人訝異的是好事多居然有進eneos日本原裝鐵罐5w30這支,預算夠的車友,這隻當然也是令人滿意推薦選擇,我之前實際用過的經驗分享:
日本原裝金鐵罐castrol 頂級edge系列5w30 跟這罐 eneos 5w30來比較,省油性還有順暢度(這只說明油的特性無關優劣)比castrol這支來的好,不過拉轉效果都不錯,兩隻在日本售價差不多,"帳面"數據等級來說,EDGE比較高檔(但castrol機油似乎比較挑車種,周遭友人使用評價差異大,eneos新日本評價則都不錯)。
再跟大家分享一下,為何日本有出這麼多4L鐵罐裝的機油方便選用,這回到我前面文章一開始跟大家分享的觀點,機油原本就不需要加到剛好上限甚至超過,這只會增加油耗跟內部運轉阻力,長期下來對引擎也不好。
機油量若嚴格來說求個心安只要在上下限中間至七八分滿就可以了,機油量原本就是要有定期檢查的習慣,一般車款也都有號誌顯示。
通常台灣保養廠跟你說要加4.X罐的機油,加四罐或直接4L鐵罐就可以了~
05/31 2011
再補充機油VI值的用意
VI值越高,代表該油品在引擎高低溫工作環境的流動性差距越小,也就是引擎工作環境較低溫時,機油不會太黏。
也就是說,除了看機油VI值(黏度指數),如果市場有一種油品(假設)是0W-60,因為要保持高低溫差下的流動性變化不要太大,一般VI值也不會太低。
但以上均反應任何油品的物理特性,高溫下越黏的油通常低溫會更黏,要克服就是要加許多添加劑改良,或所謂VI指數提升劑。
其實機油也是油品之一,基本性質特性都一樣,只要大家觀念不要想複雜,過度神化或追逐某一特規,其實機油的選擇也可以很簡單。
永遠記得,凡事有一好沒倆好,不要自己高估了人類所謂的科技。
|